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 
     新闻中心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 你当前的位置:首页-新闻中心-公司新闻
 
    怎样欣赏盆景艺术  
作者:ma转发   点击率:3292   发布时间:2016/9/30

《盆景》艾青

好象都是古代的遗物
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
主干是青铜
枝桠是铁丝
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

在古色古香的庭园
冬不受寒
夏不受热
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
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

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
早已失了自己的本色
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
受尽了压制和委屈
生长的每个过程
都由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
任人摆布不能自由伸展
一部分发育
一部分委缩
以不平衡为标准

残缺不全的典型
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
夸耀的就是怪象畸形
有的挺出了腹部
有的露出了块根
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
芝麻大的叶子
表示还有青春
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
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声音
`
但是
所有的花木都要有自己的天地
根须吸收土壤的营养
枝叶承受雨露和阳光
自由深展
发育正常
在天空下心情舒畅
接受大自然的爱抚
散发出各自的芬芳

如今却一切都颠倒了
少的变老
老的变小
为了满足人的好奇
标榜养花人的技巧
揉可饶之可以歪曲
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
或许
这也是一种艺术
却写进了
对自由的讥嘈

  盆景作品的“动志”,在造型上有的表现十分强烈,一看就懂,如贺淦荪的“动态盆景”;有的则表现得比较含蓄,难于捉摸,但往往因景名的优劣而收到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。因此,好的景名如“画龙点晴”之笔,成为一件盆景作品的“景眼”,而这又都体现在一个极具动感的字(词)上。如一盆盛开的贴脚海棠,繁花点染,主干虬曲,题曰《闹春》,取意于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的名句,一个“闹”  字,构成了蜂飞蝶舞、燕喃莺啼的火红春景,给这个相对处于静止状态的景观赋予了强烈的动感。 
  美国美学家莱辛说:“动态美是一纵即逝而百看不厌的美。它是飘来忽去的。因为我们回忆一种动态,比起回忆一种单纯的形状和颜色,一般要容易得多,也生动得多。在参观盆景展览过程中,同样也有这种体会,面对琳琅满目的众多佳作,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,往往正是动感性强的作品。 
  盆景作品的“动态美”,还表现在植物四季自然景象的变化上, 它不像—幅画、一首诗所表现的景观(艺术形象)是永恒的。盆景则不然,春季新芽萌动,嫩绿可爱;夏季叶茂枝繁,苍翠欲滴;秋季一片金黄,硕果累累;冬季寒枝料峭,摇曳多姿。常青植物的变化虽然不像落叶植物那样明显,但也是一天一个样,如金弹子从萌发花蕾,到开花、结果,果实由小到大,由青变黄、变红,从中可以因其日新月异而感受到无限的乐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枝一叶总关情 
 “立体的画,无声的诗”高度概括了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:画意与诗情的完美结合,同时也指出了欣赏盆景艺术的“门道”,即一件成功的盆景作品,必须具备古人论诗所提出的三境:“物镜、情境、意境。”
  一切文学艺术都属于形象思维范畴。诗歌、绘画、盆景等在创造中,由于形象思维的作用,景(重在状物的物境)与情(重在抒情的情境)的统一而形成意境。意境是艺术作品形象思维的具体形式与结果。 
  刘勰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篇中说:“春秋代序,物色之动,心亦摇焉。”四时的嬗递,冷暖的增减,都会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影响;而风光的绮丽、环填的迁异、亲友的聚散、事业的得失……无不在人的心灵上引起程度不同的震撼。看似平常的一事一物,却往往是灵敏度极高的“导火线”,使深藏于心底的炽热感情突然爆炸,从而引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。古人把这个现象称之为“情与景会,意与象通”,进而产生特定的意境。 
  在由情与境相统一而构成的意境中,情自始至终居于主导地位, 即“情为主,景为宾”。在艺术作品中的意念与哲理,都必须“带情以行”,意是情意,理是理趣,是渗透了作者感情的结晶。正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所说:“一切景语皆情语也。”王国维在此讲的是诗词中的景语皆情语,借用于盆景也完全恰如其分。 
  诗词有诗词的语汇,盆景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语汇:主干的三弯九拐,枝盘的聚散疏密,主峰的高悬陡峭,坡脚的曲折蜿蜒……处处都洋溢着作者的情.以情造景,以景拟人,使景人格化、感情化,景即是情,情即是景,情景交融,成为联系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纽带,达到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。 
  盆景之景是作者以象征手法寓情于景,因此使用的素才务必完全符合所寓之情的要求。如使用的主要素材树和石的品格、姿态、特征等等,都应考虑到中国人民的传统审美习惯和当代审美趣味,比如松树,它象征着品格上的不屈不挠精神,在姿态上则力求昂扬挺拔,古朴苍劲,枝繁叶茂,流畅自然。 
  意境的表现极为注重“返璞归真”式的质朴、平淡、自然。“但见性情,不睹文字”,“初发芙蓉,自然可爱”。要求达到“池塘生春草”的“籁”境界。从这个角度讲,盆景艺术与诗、画艺术完全是相通的。古代诗人、画家一再强调:朴,要“大巧之朴”,淡,要“泊后之淡”,自然,却不废旖旎,天籁,需辅以人声,“既雕且琢,复归于璞”,最终从“有我之境界”,升华到“无我之境”。 
  改革开放以来,人们有了新的思想,新的感情,因此,对盆景艺术也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,在作品的立意上、结构上、布局上、技法上、造型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,特别呈对传统规律类树桩盆景的造型规范、造型技法的突破与创新,借鉴自然类的表现手法,创造了一种盆景艺术的全新形式: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。在立意上坚决摒弃过去在盆景作品中的消极倾向,努力追求一种积极的、清新的、健康的境界,表现今天人民热爱生活、热爱自然的广阔胸襟。 
  盆景艺术的“回归自然”乃大劈所趋。但是,这种“自然”,无疑应该是经过艺术家加工之后的自然,只是与呆板、僵化的模式相对而言,绝不是取消盆景创作中合理的、必需的造型技法和造型规范。著名作家梁实秋在《盆景》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:“艺术与自然是相对的名词。凡是艺术皆是人为的。西谚青云:Arts est celarn arten(真艺术不露人为痕迹)。”
  其实,盆景艺术从来都是反对“呆板”,崇尚“自然”的,都在努力追求空间力学的张扬和空间关系的和谐。如树桩盆景在留枝选片过程中,尽可能处理好明暗的对比,虚实的互补,阴阳的转换,刚柔的相济,厚薄的搭配,聚散的错落……枝与干、枝与枝、枝与叶、叶与叶之间的形式大小、层次高低、叶片疏密、距离远近等等,都应作到左顾右盼,相辅相承。创作一件盆景作品,有了深远的立意、完整的构思、优质的素材之外,还必须有娴熟的造型技巧,才有可能做到“达意”、“传神”,以情动人,争取更多的知音。

    
·上一篇: 居家庭院对绿化植物的选择
·下一篇: 浅谈绿地灌溉设计
 
   
友情链接:
http://www.yuanlin114.com/index.asp http://www.cnmmhh.com/ http://www.greentimes.com/green/index/index.htm http://www.chinagreen.net.cn/ http://nnlyj.nanning.gov.cn/ http://www.landscape.cn/ http://www.cngreen.net/ http://www.lvhua.com/
版权所有:广西新视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    
公司地址:南宁市科园大道33号盛世龙腾A座1512号、1511号    桂ICP备10003212号
电 话:0771-3216033    5688915    传真:0771-5688915